《大學語文》大綱在“漢語基本知識”中提出的第二項要求為:“掌握常用文言虛詞之、其、者、所、諸、焉、則、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識別同一個文言虛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不同含義。”此項要求側重于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常見文言虛詞意義或用法的掌握,下面分別作些介紹。
“于(於)”
介詞
主要用法有以下幾種:
1、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事物、內容等,可譯為“對”、“向”、“到”等,有時也可不譯。例如:
(1)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季氏將伐顓臾》)
(2)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答李翊書》)
(3)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鄭伯克段于鄢》)
(4)文倦于是,憒于憂,而性懦愚,沉于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馮諼客孟嘗君》)
2、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地點、時間等。可譯為“在”、“從”、“至”、“到”等。例如:
(1)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2)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寡人之於國也》)――于:可譯為“到”、“至”。
(3)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諫逐客書》)
(4)莊宗受而藏之于廟。(《五代史伶官傳序》)
(5)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鄭伯克段于鄢》)
(6)誰習會計,能為文收責于薛乎?(《馮諼客孟嘗君》)
(7)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前赤壁賦》)
(8)列興化于東肆,華林于西肆。(《馬伶?zhèn)鳌?
(9)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前赤壁賦》)
3、置于形容詞或某一結構之后,引出對比的對象,表示二者間的比較,可譯為“比……”、“與……比起來”等。例如: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2)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3)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
(4)(許遠)與(張)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為兄。(《張中丞傳后敘》)
(5)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書》)――勝于人:超過他人。
(6)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將軍列傳》)
4、用于被動句中的動詞或結構之后,引入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意義。例如:
(1)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2)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莊子。秋水》)
(3)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賦》)
(4)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書》)――取于人:被他人學習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