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傳序》
[譯文]
嗚呼!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人為造成的嗎?推究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曉這個道理了。
世人說:晉王臨終時,把三技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是我們的仇敵;燕王,本是我扶立的;契丹,原跟我相約結(jié)為兄弟,可是他們都背叛了晉而歸附了梁。這三仇未報是我遺留的憾事。給你三枝箭,望你不要忘記你父親的心愿。”莊宗受命并把箭藏在太廟里,從此以后,用兵時就派遣官吏用一副少牢禮祭告太廟,請出那三技箭,用錦囊把箭裝起來,親自背著它向前進擊,等到凱旋歸來,再把箭放進太廟。當(dāng)他用繩索把燕王父子捆綁起來,用木匣裝著粱朝君臣的首級一起送進太廟,向先王交還那三支箭,并把完成遺愿之功報告先王時,他盛大的意志和氣概,可說是夠豪壯的了。可是等到仇敵已滅,天下已定,(僅僅是)一人在夜間一聲呼喊,叛亂者就四方響應(yīng),莊宗即倉皇從東門逃出,沒等見到叛賊士卒就叛離逃散,君臣面面相覷,不知道該逃往何處,以至于剪斷頭發(fā),對天盟誓,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又是一種何等衰敗的景象啊!難道是得天下難而失去容易嗎?推究他成敗的史實,還是都來自人的原因呢?
《尚書》說:“自滿要招致?lián)p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患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毀滅,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當(dāng)莊宗昌盛的時候,天下所有的豪杰,沒有一個人能與他抗爭;可是等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樂工就使他身處困境,而最終自身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梢姷溁汲T跇O細微的事上積累起來,而智勇又常常被所沉溺的事困惑,這難道僅僅限于伶人之類的事嗎?
《答司馬諫議書》
[譯文]
安石陳說:昨日承蒙賜教,我私下以為跟您交游共處彼此相好的時日已經(jīng)很久了,可是議論政事常常不能契合,這是因為彼此所持的治國方法多有不同的緣故啊。即使我想竭力解釋,最終也一定不會得到您的明察,所以(打算)簡略地向您回復(fù),不再一一自我辯說??捎挚紤]到承蒙您以厚意看待我,在書信往來中不宜簡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詳細地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原諒我。
讀書人所爭論的,特別看重名稱和事實的關(guān)系。名稱和事實的關(guān)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事理也就清楚了?,F(xiàn)在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侵奪原來官員的職權(quán)、滋生事端、與民爭利、拒絕勸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zé)。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領(lǐng)受命令,在朝廷上議訂法令制度(公開)討論修正,再把它交給有關(guān)部門去執(zhí)行,不能認為是侵奪了官吏的職權(quán);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張,用以興利除弊,不能認為是惹事生非;替國家理財,不能算是與民爭利;駁斥荒謬的言論,責(zé)難巧言獻媚的小人,不能認為是拒絕勸告。至于怨恨和指責(zé)的人很多,那是我本來早就預(yù)料到會這樣的。人們習(xí)慣于得過且過已經(jīng)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們常常把不顧念國家大事、附和世俗、討好眾人當(dāng)作好,而皇上卻要改變這種情況,我也沒有估量敵手的多少,只想出力幫助皇上來抗爭他們,他們怎么會不氣勢洶洶呢?(當(dāng)年)盤庚遷都的時候,相與怨恨的是眾多的百姓,不僅僅是朝廷士大夫。盤庚并不因為有人怨恨就改變他的法令,這是由于他考慮過這樣做是適宜的然后采取行動,并認定做得對而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緣故。
假如您責(zé)備我在位的時間長了,卻未能幫助皇上大有作為,施恩澤給百姓,那么我是知罪了。假如說今天應(yīng)當(dāng)一切事都不去做,只要墨守前人的作為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領(lǐng)教的了。沒有機會見面交談,內(nèi)心對您不勝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