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詩經》主要依據音樂特點作為標準來分類,即風、雅、頌三類。“風”,是地方民間音樂曲調的意思。“國風”是15個地區(qū)的樂歌。“雅”,正也,即標準音,是王畿附近的樂曲名稱。“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重點篇章:《采薇》
簡述《詩經》的藝術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詩經》中無論是積極干預時政的怨刺詩,抒寫民間疾苦的役役詩,還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婚戀詩、農事詩,無不直面人生,表達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因為《詩經》真實地反映社會人生,開創(chuàng)了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成為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2)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賦、比、興”,是后人研究《詩經》時總結出來的三種詩歌藝術表現方法,與“風、雅、頌”合稱“六義”。“賦”,就是鋪陳直敘,不用比,興,直截了當地鋪敘、抒情、描繪,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層次地說出來。“比”就是比喻,打比方。“興”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通過聯(lián)想以觸發(fā)起詩人思想感情勃發(fā)的表現方法。
《詩經》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詩歌的表現藝術,對形成中國詩歌興寄遙遠、含蓄蘊藉的特有風貌起著重大作用。
以屈原為代表作家的 “楚辭”,是繼《詩經》之后中國詩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標志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更高發(fā)展階段的出現。這種由詩人創(chuàng)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