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7年普通專升本《中醫(yī)綜合》考試大綱
來源:德宏職業(yè)學院 閱讀:6074 次 日期:2016-12-15 14:50:40
溫馨提示:易賢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了“云南省2017年普通專升本《中醫(yī)綜合》考試大綱”,方便廣大網(wǎng)友查閱!

《中醫(yī)綜合》考試大綱

考試大綱基本內(nèi)容

中醫(yī)綜合考試,根據(jù)??平虒W實際和升人本科的繼續(xù)學習的基本要求制定,主要內(nèi)容是《中醫(yī)學基礎》、《中藥學》、《中醫(yī)內(nèi)科學》中的主要內(nèi)容。主要考核學生掌握中醫(yī)基礎理論知識的程度和應用中醫(yī)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試內(nèi)容概述

《中醫(yī)學基礎》課程屬于中醫(yī)類的專業(yè)基礎課。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本課程中有關中醫(y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包括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中醫(y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jīng)絡、體質(zhì)),中醫(yī)學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認識,疾病的診斷及其防治的認識(病因、發(fā)病、病機、四診、辨證、防治原則),為繼續(xù)學習中藥學、方劑學、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和臨床各科打好基礎。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本課程是中醫(yī)藥各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也是中藥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的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等基本知識,為學習后續(xù)課程和將來從事中藥工作奠定基礎。本課程教學內(nèi)容分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總論共分四章,主要包括歷代主要本草著作,中藥的產(chǎn)地、采集與炮制,中藥的性能和中藥的應用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各論共分二十一章,涉及藥物390味。其中,掌握藥物136味,熟悉藥物112味,了解藥物142味。并要求掌握相似藥物功效主治的異同點(詳見各章的具體要求)。

《中醫(yī)內(nèi)科學》是以中醫(yī)學理論為指導,研究人體疾病,采用中醫(yī)藥治療方法為主的一門臨床學科。它以中醫(yī)學前期各門課程為基礎,闡述內(nèi)科所屬疾病的病因病機及其診治規(guī)律,系統(tǒng)反映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點,因而也是臨床其他各科的基礎,在中醫(yī)專業(yè)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床主干課。它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中醫(yī)內(nèi)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具有應用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對中醫(yī)內(nèi)科常見病、多發(fā)病進行正確診斷和辨證施治的能力。(一)知識目標:1.明確掌握中醫(yī)內(nèi)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的定義及其臨床特征;內(nèi)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診斷和類證鑒別;各證型的癥候表現(xiàn)、病機、治法和主治代表方。2.熟悉中醫(yī)內(nèi)科疾病與現(xiàn)代醫(yī)學內(nèi)科學相對應的疾病的基本知識。(二)能力目標:1.掌握中醫(yī)內(nèi)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的正確診斷,辨證分析,擬訂治法及選擇主治代表方,并結合臨床變化加減用藥。2.掌握中醫(yī)內(nèi)科規(guī)范的門診病歷和住院病歷書寫。

二、考試形式

考試采用閉卷、筆答的考試方式。

滿分:150分(單科成績)。

考試時間:120分鐘。

三、試題難易程度分布

較易試題 約占50%

中等試題 約占30%

較難試題 約占20%

四、題型及題型分值分布

單選題(A型題40分,B型題20分)

60分,約占40%

多選題(D型題20分X型題10分)

30分,約占20%

填空與簡答題(填空15分,簡答題20分)

35分,約占23%

綜合題 25分,約占17%

五、內(nèi)容比例

掌握內(nèi)容 約占50%

熟悉內(nèi)容 約占35%

了解內(nèi)容 約占15%

六、參考教材

1.張登本主編:《中醫(yī)學基礎》(新世紀第2版)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年版。

2.高學敏主編:《中藥學》 (第二版),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7年版。

3.周仲瑛主編: 《中醫(yī)內(nèi)科學》,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年版。

4.王永炎、嚴世蕓主編: 《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 (第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七、考試內(nèi)容及要求

《中醫(yī)學基礎》

《中醫(yī)學基礎》是中醫(yī)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將系統(tǒng)掌握中醫(yī)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從而奠定學習其他中醫(yī)課程的理論基礎。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中醫(yī)學的哲學基本理論,即陰陽五行學說。

2.掌握中醫(yī)學基礎理論中的藏象、氣血津液、經(jīng)絡、病因、發(fā)病、病機、四診、防治原則和辨證等主要內(nèi)容。

3.了解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史。

二、能力目標

1.本課程既是中醫(yī)類專業(yè)的基礎課,又是主干課,對本門課程的重要性應該有充分的認識。

2.掌握中醫(yī)學認識疾病、防治疾病的思路。

3.掌握運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陰陽五行學說解釋醫(yī)學問題,掌握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及其主要病理表現(xiàn),掌握疾病的基本病因、發(fā)病、病機以及預防、治療原則。

4.識記中醫(yī)學基本概念的確切含義、中醫(yī)學的基礎知識、中醫(yī)學基本理論的具體內(nèi)容,并深入理解其原理,要做到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增強對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應用和綜合應用的能力。

第一章 緒 論

1.掌握中醫(yī)學的墓本特點。

2.熟悉中醫(y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及其主要思維方法。

3.了解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的代表著作,代表醫(yī)家。

第二章 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

一、氣一元論

1.掌握氣一元論的基本內(nèi)容。

氣是構成自然界萬物的本原;氣運動不息,變化不止;氣是自然界物質(zhì)相互感應的中介;氣化。

2.熟悉氣的基本概念。

3.了解氣一元論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說明生命過程中的物質(zhì)和運動性;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二、陰陽學說

1。掌握陰陽之間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關系。

2.熟悉陰陽的基本概念。

3.了解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調(diào);用于疾病的診斷;用于疾病的防治——養(yǎng)生防病,必適陰陽,治療疾病,必平陰陽。

三、五行學說

1.掌握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2.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規(guī)律。

相生、相克的含義、規(guī)律、關系;相生、相克的異常——母子相及、乘侮規(guī)律。

3.熟悉五材、五行的概念。

4.了解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闡明人體生理。將人體臟腑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系;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第三章 藏 象

一、概 論

1.掌握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分類及其主要區(qū)別。

2.掌握五臟、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特性。

3.熟悉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學說的特點。

4.了解藏象學說的含義和藏象學說的形成。

二、五 臟

1.心(心包絡)。

掌握心主血脈的含義、機理、生理作用表現(xiàn);掌握心主神明的含義、機理、生理作用表現(xiàn);了解心在志、在液、在竅、其華的內(nèi)容;熟悉心包絡的含義、功能。

2.肺。

掌握肺主氣的生理作用;掌握肺主宣發(fā)、肅降,肺主通調(diào)水道的生理作用;掌握肺朝百脈的生理作用;熟悉肺為嬌臟、華蓋的含義;了解肺在志、在液、在體、在竅、其華的內(nèi)容。

3.脾。

掌握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脾主統(tǒng)血的生理作用;掌握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概念;了解脾在志、在液、在體、在竅、其華的內(nèi)容。

4.肝。

掌握肝主疏泄、肝主藏血的生理作用;了解肝在志、在液、在體、在竅、其華的內(nèi)容。

5.腎。

掌握腎藏精、腎主水、腎主納氣的生理作用;掌握腎為先天之本的概念;了解腎在志、在液、在體、在竅、其華的內(nèi)容。

6.命門。

了解命門的概念;熟悉命門的生理作用。

三、六 腑

1.掌握六腑的轉化過程。

2.掌握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3.熟悉三焦部位的劃分及其生理功能特點。

四、奇恒之腑

1.掌握腦、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了解奇恒之腑與五臟的關系。

五、臟腑之間的關系

1.掌握心與腎、肺與腎、脾與腎、肝與腎、脾與胃之間的關系。

2.熟悉臟與腑的表里關系。

3.熟悉臟與腑之間的傳導化物關系。

第四章 氣、血、津、液

一、概 論

熟悉氣、血、津、液的陰陽屬性。

二、氣

1.掌握氣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氣的生成、氣的生理功能。

3.掌握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的生成,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4.熟悉氣的運動、基本形式。

三、血

1.掌握血的生成、運行及其生理功能。

2.熟悉血的概念。

四、津 液

1.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津與液的區(qū)別。

2.熟悉津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

3.熟悉津液的生理功能。

五、氣血津液的關系

1.掌握氣與血的關系。

2.熟悉血與津液的關系。

3.熟悉氣與津液的關系。

第五章 經(jīng) 絡

一、經(jīng)絡的概念和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1.熟悉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2.了解經(jīng)絡的概念。

二、十二經(jīng)脈

1.掌握十二經(jīng)脈的走向、交接、分布規(guī)律、表里關系及流注次序。

2.熟悉十二經(jīng)脈與臟腑的屬絡關系。

3.了解十二經(jīng)脈的名稱、循行規(guī)律。

三、奇經(jīng)八脈

1.熟悉奇經(jīng)八脈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2.熟悉督、任、沖、帶脈的循行特點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四、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和經(jīng)絡學說的應用

1.掌握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

2.了解經(jīng)絡學說的應用。

第六章 病 因

一、概 說

1.熟悉病因的概念及其分類。

2.熟悉中醫(yī)探求病因的方法。二、外感病因 1.掌握六氣、六淫概念。 2.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3.掌握風、寒、暑、濕、燥、火各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 4.熟悉癘氣的概念及其致病特點。 5.了解癘氣流行的因素。三、內(nèi)傷病因 1.掌握七情的致病特點。 2.了解內(nèi)傷七情的概念。 3.了解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的概念。四、病理性病因 1.掌握痰飲、瘀血的概念。 2.掌握瘀血的致病特點。 3.了解痰飲的形成及致病特點。

第七章 病 機一、發(fā)病機理與類型 1.掌握發(fā)病、病機的概念。 2.掌握正、邪的概念及發(fā)病的機理。 3.了解發(fā)病的類型。二、基本病機 1.邪正盛衰。掌握邪正盛衰的概念;掌握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了解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關系。

2.陰陽失調(diào)。

掌握陰陽失調(diào)的病機規(guī)律: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轉化、陰陽亡失;了解陰陽失調(diào)的概念。

3.氣血津液代謝失常。

掌握氣機失調(diào)的病機;掌握了解血的失常病機規(guī)律:血虛、血瘀、血熱;了解氣血互根互用功能失常;了解津液代謝失常的病機規(guī)律。

三、內(nèi)生五邪

1.熟悉內(nèi)生五邪的概念。

2.熟悉內(nèi)風的概念及常見證型。

3.了解內(nèi)寒、內(nèi)濕、內(nèi)燥、內(nèi)火熱的概念。

4.了解內(nèi)生五邪與外感六淫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第八章 四 診

一、概 述

1.掌握四診的概念。

2.熟悉四診的內(nèi)容。

3.了解四診合參的意義。

二、望 診

1.望全身情況。

望神: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現(xiàn)特點及臨床意義;熟悉癲病、狂病、癇病的表現(xiàn)特點;了解望神的臨床意義。

望色:掌握五色主病的臨床意義;熟悉常色的特點及臨床意義;了解望色的臨床意義。

望形體:掌握形體強弱胖瘦的臨床意義。

望姿態(tài):掌握動靜姿態(tài)的臨床意義。

2.望局部情況。

望頭與發(fā):掌握囟門、頭發(fā)異常的臨床意義。

望日:掌握五輪學說;熟悉目色、目態(tài)異常的臨床意義;了解目神異常的臨床意義。

望鼻:掌握鼻內(nèi)分泌物異常的臨床意義。

望耳:熟悉耳的色澤異常的臨床意義。

望口唇:掌握口唇顏色、形態(tài)異常的臨床意義。

望齒、齦:熟悉齒、齦異常的臨床意義。

望咽喉:掌握咽喉異常的臨床意義。

望皮膚:掌握斑疹、瘡瘍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熟悉水痘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了解白(pe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望排出物:掌握痰、嘔吐物和二便的臨床意義。

3.舌。

掌握正常舌象的臨床特點及意義,病理舌色、舌形、舌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病理苔質(zhì)、苔色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舌診的臨床意義;熟悉舌與臟腑的關系;了解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4.望小兒指紋。

掌握病理小兒指紋的臨床特點及意義;熟悉小兒指紋三關分部;了解小兒指紋望診方法。

三、聞 診

1.聽聲音。

發(fā)聲:掌握暴啞的臨床意義。

語言:掌握譫語、鄭聲、獨語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熟悉狂證、癲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呼吸:掌握喘、哮、短氣、少氣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咳嗽:掌握咳嗽的特點及臨床意義。

嘔吐:了解嘔吐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呃逆與噯氣:了解呃逆與噯氣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太息:掌握太息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2.嗅氣味。

掌握異常痰涕氣味、口鼻氣味、二便氣味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熟悉異常病室之氣味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了解異常血汗之氣味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四、問 診

1.問診的重要意義。

了解問診的重要意義。

2.問診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熟悉問診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3.問診的主要內(nèi)容。

了解問診的問一般情況:熟悉問診的主訴、現(xiàn)病史、既往史、個人生活史、家族史;掌握問診的問現(xiàn)在癥狀。

問寒熱:掌握惡寒發(fā)熱的常見類型及臨床意義;掌握壯熱、

潮熱、低熱的臨床意義;熟悉但寒不熱、寒熱往來的臨床意義;

了解問寒熱的意義。

問汗:掌握自汗、盜汗、絕汗、戰(zhàn)汗的表現(xiàn)特點及臨床意

義;熟悉手足心汗、半身汗的臨床意義;了解頭汗的臨床意義。

問頭身:掌握頭痛的表現(xiàn)特點及臨床意義;熟悉四肢痛的表

現(xiàn)特點及臨床意義;了解身痛的臨床意義。

問胸腹:掌握腹痛、脅部疼痛的臨床意義;熟悉胸部疼痛的

臨床意義;了解脘腹部疼痛的臨床意義。

問飲食口味:掌握口渴與飲水的表現(xiàn)特點及臨床意義;掌握

不欲食、善饑多食、饑不欲食的臨床意義;熟悉厭食、口味異常

的臨床意義;了解偏嗜食物的臨床意義。

問二便:掌握大便便次異常、便質(zhì)異常的臨床意義;掌握小便尿量異常、尿次異常的臨床意義;熟悉大便排便感異常、小便排便感異常的臨床意義;了解問二便的意義。

問睡眠:掌握失眠、嗜睡的主要病機。

問耳鳴、耳聾:了解耳鳴、耳聾的主要病機。

問婦女病:掌握月經(jīng)經(jīng)期異常、經(jīng)量異常的臨床意義;熟悉白帶、赤帶、赤白帶的臨床意義;了解問婦女病的意義。

問小兒病:熟悉問小兒病的常見病因病機。

五、切 診

1.脈診。

脈診的意義:熟悉脈診的意義。

脈診的部位和臟腑分配:掌握脈診的部位;熟悉脈診與臟腑分配關系;了解獨取寸口脈的理論。

脈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掌握脈診的方法;熟悉脈診的注意事項;了解脈診的步驟。

正常脈象:掌握平脈的特點;熟悉脈象與內(nèi)在因素的關系;了解脈象與外在因素的關系。

常見脈象:掌握浮脈、沉脈、遲脈、數(shù)脈、虛脈、實脈的脈象特點及主?。皇煜せ}、澀脈、洪脈、緊脈、弦脈、細脈、濡脈、緩脈、促脈、結脈、代脈的脈象特點及主??;了解微脈、弱脈、芤脈、疾脈、長脈、短脈、散脈、革脈、牢脈、伏脈、動脈的脈象特點及主病。

相似脈及相兼脈:掌握浮脈與虛脈、沉脈與伏脈、遲脈與緩脈、數(shù)脈與滑脈、實脈與洪脈、細脈與濡脈、結脈、代脈、促脈的比較;熟悉脈證順逆與從舍;了解相兼脈。

2.按診。

掌握按肌膚、按手足的臨床意義;熟悉按脘腹的臨床意義;了解按俞穴的臨床意義。

第九章 辨 證

一、概 述

1.掌握辨證的定義。

2.熟悉辨證方法的分類。

3.了解不同辨證方法的適應證。

二、八綱辨證

1.概述。

掌握八綱的定義;熟悉八綱辨證中四對綱領的意義;了解八綱癥候之間的聯(lián)系。

2.表里辨證。

掌握表證、里證的辨證要點;熟悉表證、里證的癥候分析;了解表證、里證的聯(lián)系。

3.寒熱辨證。

掌握寒證、熱證的辨證要點;熟悉寒證、熱證的癥候分析;寒熱錯雜、轉化及與表里的關系;了解寒證、熱證的真假鑒別。

4.虛實辨證。

掌握虛證、實證的辨證要點;熟悉虛實的夾雜、轉化及與表里寒熱的關系;了解虛證、實證的真假鑒別。

5.陰陽辨證。

掌握陰證、陽證的范圍概念;熟悉陰虛、陽虛的辨證要點;了解亡陰、亡陽的鑒別。

三、氣血津液辨證

1.掌握氣虛證、氣陷證、氣滯證、氣逆證、血虛證、血瘀證的辨證要點。

2.熟悉血熱證、血寒證、氣滯血瘀證、氣血兩虛證的辨證要點。

3.了解氣虛失血證、氣隨血脫證的辨證要點。

四、津液病辨證

1.掌握津液不足證、痰證、飭證的臨床表現(xiàn)。

2.熟悉陽水、陰水的臨床表現(xiàn)。

3.了解津液病的病機。

五、臟腑辨證

1.心與小腸病辨證。

掌握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心脈痹阻證、痰火擾心證的辨證要點;熟悉心火亢盛證、痰迷心竅證的辨證要點;了解心陽暴脫證、心火移于小腸證的辨證要點及心系病的基本病機。

2.肺與大腸病辨證。

掌握肺氣虛證、肺陰虛證、寒邪襲肺證、熱邪犯肺證、燥邪傷肺證的辨證要點;熟悉痰濁阻肺證、大腸津虧證的辨證要點;了解腸虛滑瀉證的辨證要點及肺系病的基本病機。

3.脾與胃病辨證。

掌握脾不健運證、脾不統(tǒng)血證、脾陽虛證、寒濕困脾證、濕熱蘊脾證、胃熱證、胃寒證的辨證要點;熟悉中氣下陷證、胃陰虛證、食滯胃脘證的辨證要點;了解脾系病的基本病機。

4.肝與膽病辨證。

掌握肝氣郁結證、肝火上炎證、肝陽上亢證、肝風內(nèi)動證、肝膽濕熱證的辨證要點;熟悉肝血虛證、肝陰虛證、寒滯肝脈證的辨證要點;了解膽郁痰擾證的辨證要點及肝系病的基本病機。

5.腎與膀胱病辨證。

掌握腎陽虛證、腎陰虛證、腎精不足證、腎氣不固證、腎不納氣證的辨證要點;熟悉膀胱濕熱證的辨證要點;了解腎系病的基本病機。

6.臟腑兼病辨證。

掌握心脾兩虛證、肝火犯肺證、肝胃不和證、肝脾不調(diào)證、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的辨證要點;熟悉心肺氣虛證、心肝血虛證、心腎不交證、心腎陽虛證、肺腎陰虛證、脾肺氣虛證的辨證要點;了解臟腑兼病的概念。

六、六經(jīng)辨證

1.掌握六經(jīng)辨證的概念。

2.熟悉六經(jīng)病的轉變。

3.了解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病機。

七、衛(wèi)氣營血辨證

1.掌握衛(wèi)氣營血辨證的概念。

2.熟悉衛(wèi)氣營血病的轉變。

3.了解衛(wèi)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的臨床表現(xiàn)。

八、三焦辨證

1.掌握三焦辨證的概念。

2.熟悉三焦病證的轉變。

3.了解上焦病證、中焦病證、下焦病癥的臨床表現(xiàn)。

第十章 防治原則

一、預 防

1.掌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預防思想。

2.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具體措施。

二、治 則

1.掌握中醫(yī)治病的總則。

2.掌握正治與反治的含義、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3.掌握調(diào)整陰陽的治療原則,損其有余的臨床應用,補其不足的臨床應用。

4.掌握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含義及其臨床應用。

5.了解治標與治本的含義及其臨床應用。

6.了解扶正與祛邪的含義及其臨床應用。

《中藥學》

一、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fā)展

1.掌握中藥、中藥學和本草的概念。

2.熟悉下列著作的作者、成書年代、載藥數(shù)、主要學術成

就:《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經(jīng)集注》、《新修本草》、《經(jīng)史證類

備急本草》、《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

二、中藥的產(chǎn)地、采收與炮制

1.熟悉道地藥材的含義。

2.熟悉炮制的含義、目的及其五類炮制方法。

3.了解植物藥采集季節(jié)與藥效的關系以及不同藥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則。

三、中藥的性能

1.掌握中藥性能的含義、中藥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的含義,所表示藥物的作用及其臨床意義。

3.掌握毒性的含義,如何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

4.熟悉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

四、配伍與應用

1.掌握中藥配伍的含義,常見的配伍關系及對指導臨床用藥的意義。

2.掌握配伍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了解病證用藥禁忌、服藥飲食禁忌。

3.掌握中藥劑量的含義及確定劑量的依據(jù)。

4.熟悉中藥的特殊煎法和服法。

五、解表藥

1.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麻黃、桂枝、紫蘇、防風、薄荷、菊花、柴胡、葛根的功效、應用。

3.熟悉荊芥、羌活、白芷、牛蒡子、桑葉的功效、主治。

4.了解香薷、細辛、蒼耳子、生姜、藁本、辛夷、升麻、蟬蛻、蔓荊子的功效。

5.掌握相似藥物麻黃與桂枝,荊芥與防風,桑葉與菊花,柴胡、升麻與葛根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注:各章節(jié)中的附藥一般為了解藥;掌握是指掌握藥物的性能、功效、主治、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熟悉是指熟悉藥物的功效、主治、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了解是指了解藥物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下同。)

六、清熱藥

1.掌握清熱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相似藥物石膏與知母,生地與玄參,牡丹皮與赤芍,黃芩、黃連與黃柏,金銀花與連翹,牡丹皮與地骨皮,銀柴胡與柴胡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3.清熱瀉火藥。

掌握石膏、知母的功效、應用;熟悉梔子、夏枯草的功效、主治;了解天花粉、蘆根、淡竹葉、決明子的功效。

4.清熱燥濕藥。

掌握黃芩、黃連、黃柏的功效、應用。了解秦皮、白鮮皮、龍膽草、苦參的功效。

5.清熱解毒藥。

掌握金銀花、連翹的功效、應用;熟悉板藍根、蒲公英、魚腥草的功效、主治;了解射干、白頭翁、大青葉、青黛、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土茯苓、熊膽、蚤休、紫花地丁、紅藤的功效。

6.清熱涼血藥。

掌握生地黃、玄參的功效、應用;熟悉牡丹皮、赤芍的功效、主治。

7.清虛熱藥。

掌握青蒿的功效、應用;熟悉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的功效、主治。

七、瀉下藥

1.掌握瀉下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瀉下藥用法(含炮制方法)、劑量、禁忌,以保證用藥安全。

3.掌握大黃、芒硝的功效、應用。

4.熟悉巴豆的功效、主治。

5.了解番瀉葉、蘆薈、火麻仁、郁李仁、牽牛子、京大戟 (附芽紅大戟)、芫花、甘遂的功效。

6.掌握相似藥物大黃與芒硝,大黃與巴豆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八、祛風濕藥

1.掌握祛風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獨活、蘄蛇、秦艽的功效、應用。

3.熟悉木瓜、威靈仙、川烏(附草烏)、防己、五加皮、桑寄生的功效、主治。

4.掌握相似藥物羌活與獨活,漢防己與木防己,防己與防風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5.了解防已有木防己、漢防己;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蘄蛇、金錢白花蛇的不同品種。

九、化濕藥

1.掌握化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

2.掌握蒼術、厚樸、藿香的功效、應用。

3.掌握相似藥物藿香與佩蘭、砂仁與白豆蔻功效、應用的

異同點。

十、利水滲濕藥

1.掌握利水滲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茯苓、車前子、茵陳的功效、應用。

3.熟悉豬苓、澤瀉、薏苡仁、金錢草、虎杖的功效、主治。

4.掌握相似藥物茯苓與薏苡仁,茯苓與豬苓功效、應用的

異同點。

十一、溫里藥

1.掌握溫里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

2.掌握附子、肉桂的功效、應用。

3.熟悉干姜、吳茱萸的功效、主治。

4.了解花椒、丁香、小茴香、高良姜的功效。

5.掌握相似藥物附子與干姜,附子與肉桂,肉桂與桂枝,生姜與干姜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十二、理氣藥

1.掌握理氣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橘皮、木香、香附的功效、應用。

3.熟悉枳實、薤白的功效、主治。

4.了解青皮、川楝子、沉香的功效。

5.掌握相似藥物橘皮與青皮,枳實與枳殼,木香、香附與烏藥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十三、消食藥

1.掌握消食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及配伍方法。

2.掌握山楂的功效、應用。

3.熟悉神曲、雞內(nèi)金的功效、主治。

4.了解麥芽、萊菔子、谷芽的功效。

5.掌握相似藥物山楂、神曲與麥芽,山楂與雞內(nèi)金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十四、驅蟲藥

1.掌握驅蟲藥的含義,各種驅蟲藥的不同作用、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檳榔的功效、應用。

3.了解苦楝皮、南瓜子的功效。

十五、止血藥

1.掌握止血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止血藥的性能特點。

2.掌握地榆、三七、白及、艾葉的功效、應用。

3.熟悉蒲黃、茜草的功效、主治。

4.了解小薊、大薊、槐花(附槐角)、白茅根、側柏葉、炮姜的功效。

5.掌握相似藥物大薊與小薊,地榆與槐花,白茅根與蘆根,生姜、干姜與炮姜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十六、活血化瘀藥

1.掌握活血化瘀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川芎、丹參、牛膝、水蛭的功效、應用。

3.熟悉郁金、延胡索、乳香、益母草、紅花(附番紅花)、桃仁、雞血藤、馬錢子的功效、主治。

4.了解莪術、三棱、穿山甲的功效、應用。

5.了解郁金、莪術的來源,牛膝品種;馬錢子、水蛭的用法、用量。

6.掌握相似藥物丹參與益母草,桃仁與紅花,川牛膝與懷牛膝,乳香與沒藥,莪術與三棱,土鱉蟲與水蛭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十七、化痰止咳平喘藥

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類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半夏、川貝母、瓜蔞、桔梗、苦杏仁的功效、應用。

3.熟悉天南星(附膽南星)、浙貝母、紫蘇子、百部、桑白皮、葶藶子的功效、主治。

4.了解旋覆花、白前、前胡、竹茹、天竺黃、竹瀝、海藻、昆布、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白果、枇杷葉的功效、應用。

5.掌握相似藥物半夏與天南星,川貝母與浙貝母,桑白皮與葶藶子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6.了解化痰止咳平喘藥與健脾藥、理氣藥、化濕藥的配伍原理。

十八、安神藥

1.掌握安神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朱砂、酸棗仁的功效、應用。

3.熟悉磁石、龍骨、柏子仁、遠志的功效、主治。

4.掌握相似藥物朱砂與磁石,酸棗仁與柏子仁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5.了解重鎮(zhèn)安神藥的用量、用法特點。

十九、平肝息風藥

1.掌握平肝息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石決明、代赭石、鉤藤、天麻的功效、應用。

3.熟悉牡蠣、珍珠母、羚羊角(附山羊角)、牛黃、地龍的功效、主治。

4.了解全蝎、蜈蚣、僵蠶(附僵蛹、雄蠶蛾)、珍珠的功效。

5.掌握相似藥物石決明與草決明,牡蠣與龍骨,鉤藤與天麻,全蝎與蜈蚣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二十、開竅藥

1.掌握開竅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

2.掌握麝香、石菖蒲的功效、應用。

3.熟悉冰片的功效、主治。

4.了解蘇合香的功效。

5.掌握相似藥物麝香與冰片的功效、主治的異同點。

6.熟悉并聯(lián)系牛黃、皂莢、郁金等已學過的具有開竅作用的藥物,以擴大掌握開竅藥的范圍。

二十一、補虛藥

1.掌握補虛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補氣藥。

掌握人參、黨參、黃芪、甘草的功效、應用;熟悉山藥、白術的功效、主治;了解太子參、西洋參、大棗的功效。

3.補陽藥。

掌握鹿茸(附鹿角、鹿角膠、鹿角霜)、杜仲、續(xù)斷的功效、應用;熟悉淫羊藿、菟絲子的功效、主治;了解冬蟲夏草、蛤蚧、紫河車(附臍帶)、巴戟天、補骨脂的功效。

4.補血藥。

掌握當歸、熟地黃、何首烏的功效、應用;熟悉白芍、阿膠的功效、主治。

5.補陰藥。

掌握北沙參、龜甲、鱉甲的功效、應用;熟悉天門冬、玉竹、石斛、百合、枸杞子的功效、主治;了解麥門冬、女貞子的功效。

6.掌握相似藥物人參與黨參,人參與黃芪,黃芪與白術,蒼術與白術,生地與熟地,當歸與熟地,北沙參與南沙參,麥門冬與天門冬,女貞子與旱蓮草,龜板與鱉甲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二十二、收澀藥

1.掌握收澀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山茱萸、五味子的功效、應用。

3.熟悉烏梅的功效、應用。

4.了解麻黃根、浮小麥、訶子、肉豆蔻、芡實、桑螵蛸、蓮子的功效、應用。

5.掌握相似藥物五味子與烏梅,蓮子與芡實的功效、應用的異同點。

二十三、涌吐藥

1.掌握涌吐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及使用注意。

2.了解常山、瓜蒂、膽礬的功效、應用。

二十四、攻毒殺蟲止癢藥

1.掌握攻毒殺蟲止癢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及使用注意。

2.掌握硫黃、雄黃的功效、主治。

3.了解蛇床子、蜂房、白礬、大蒜的功效。

二十五、拔毒化腐生肌藥

1.掌握拔毒化腐生肌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及使用注意。

2.熟悉爐甘石、硼砂的功效、主治。

3.了解砒石的功效。

《中醫(yī)內(nèi)科學》

第一章 肺系病證

第一節(jié) 感 冒

一、運用感冒各型的辨證論治(含辨證要點及治療原則,各個證型的診治方藥。下同)。

二、掌握感冒的定義及臨床特征。

三、理解感冒的病因病機及類證鑒別。

四、了解感冒的預防、調(diào)護和預后。

第二節(jié) 咳 嗽

一、運用咳嗽各常見證型的辨證論治。

二、掌握咳嗽的定義及臨床特征。

三、掌握外感咳嗽與內(nèi)傷咳嗽的分類方法,治療方法。

四、理解咳嗽的病因病機及類證鑒別。

五、了解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咳嗽的診查要點。

第三節(jié) 哮 病

一、運用發(fā)作期寒哮、熱哮,緩解期肺虛、脾虛、腎虛的主證、治法及方藥。

二、掌握哮病的診斷依據(jù)、辨證要點及其與喘證的鑒別要點。

三、掌握哮病的治療原則(發(fā)時當治標顧本,平時當治本顧標)。

四、掌握哮病的定義及臨床特征。

五、理解哮病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發(fā)作期的病理關鍵是痰阻氣道。

六、理解哮病的發(fā)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而誘發(fā)。

七、了解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哮病的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四節(jié) 喘 證

一、運用實喘、虛喘的鑒別和各型診治。

二、掌握喘證病理機制,即實喘在肺、虛喘在肺腎兩臟。

三、理解喘證的定義及臨床特征;

四、理解寒熱互見、虛實夾雜和喘脫的治療。

五、了解喘證的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五節(jié) 肺 脹

一、運用肺脹的辨治原則以及各個證型的診治(痰濁壅肺、痰熱郁肺、痰蒙神竅、肺腎氣虛、陽虛水泛)。

二、掌握肺脹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三、掌握肺脹的病理因素是痰濁、水飲、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腎、心等臟。

四、理解肺脹危重癥候的處理。

五、了解肺脹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六節(jié) 肺 癆

一、運用肺癆常見證型的辨證施治以及虛中夾實的證治方法。

二、掌握本病主要病機為陰虛火旺以及氣陰兩虛、陰傷及陽的病理變化。

三、掌握肺癆的臨床特征。

四、理解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本病的治療原則。

五、理解補虛與抗癆“殺蟲”的意義。

六、了解肺癆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二章 心系病證

第一節(jié) 心 悸

——、掌握心悸的定義,驚悸與怔忡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二、掌握心悸的診斷依據(jù)、辨證要點及各型診治。

三、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機、證候特點以及與胸痹的鑒別。

四、了解心悸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二節(jié) 胸 痹

一、掌握胸痹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胸痹的各型診治及真心痛的救治。

三、熟悉胸痹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四、熟悉胸痹的病因、病位及其本虛標實的病機特點。

五、了解胸痹的沿革,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三節(jié) 不 寐

一、掌握不寐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不寐辨證要點及各型診治。

三、熟悉不寐病因病機。

四、了解不寐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四節(jié) 眩 暈

一、掌握眩暈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眩暈辨治原則及常見各證型的特點和治法方藥。

三、熟悉眩暈的沿革、病因病機、診斷及鑒別要點。

四、了解眩暈的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五節(jié) 中 風

一、掌握中風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中風中經(jīng)絡的各型診治。

三、掌握中風的診斷依據(jù),中經(jīng)絡與中臟腑、閉證與脫證、陰閉與陽閉的區(qū)別。

四、熟悉中風先兆和病勢順逆的辨識。

五、熟悉病因病機、病位及診斷要點;與癇證、厥證、痙證的鑒別。

六、熟悉中風后遺癥的診治(半身不遂、語言不利)。

七、了解中風的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三章脾胃病證

第一節(jié) 胃 病

一、掌握胃痛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胃痛辨證要點、 “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及各型診治。

三、熟悉胃痛病因病機,診斷依據(jù)及鑒別要點。

四、了解胃痛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他療法和預防調(diào)護知識。

第二節(jié) 泄 瀉

一、掌握泄瀉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泄瀉的辨證要點及其各型診治。

三、熟悉泄瀉的病因病機與痢疾、霍亂等的鑒別。

四、了解泄瀉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第三節(jié) 痢 疾

一、掌握痢疾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痢疾辨治原則和常見證型的證型特點、治法方藥。疫毒痢的救治。

三、熟悉痢疾病因、病機特點,診斷依據(jù)、鑒別診斷。逆流挽舟法的適應癥及常用方藥。

四、了解痢疾的沿革,傳染性及流行情況及其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五、了解痢疾的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四節(jié) 便秘

一、掌握便秘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便秘辨證要點及各型診治。

三、熟悉便秘病因病機、診斷要點。

四、了解便秘其他療法。

第四章 肝膽病證

第一節(jié) 脅 痛

一、掌握便秘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脅痛四個常見證型的治法方藥。

三、熟悉脅痛病因病機,診斷依據(jù)及鑒別要點。

四、了解脅痛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第二節(jié) 黃 疸

一、掌握黃疸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黃疸各證型的辨證論治。

三、熟悉黃疸基本病機、轉歸及其辨證分類要點、治療方法。

四、了解黃疸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飲食調(diào)護及預后。

第三節(jié) 頭 痛

一、掌握頭痛的臨床特征、其各型證候的特點及辨證論治。

二、掌握根據(jù)頭痛的不同部位,酌配引經(jīng)藥。

三、熟悉頭痛的辨證要點及其根據(jù)病位判斷經(jīng)絡歸屬。

四、了解頭痛的概念,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病因病機。

第五章 腎系病證

第一節(jié) 水 腫

一、掌握水腫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水腫的診斷依據(jù)及鑒別要點,水腫的辨證大綱,治療方法。

三、掌握水腫各型的辨證論治。

四、熟悉水腫的發(fā)病因素及肺、脾、腎三臟在水腫病機中的作用。

五、了解水腫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預后及飲食宜忌。

第二節(jié) 淋 證

一、掌握淋證的定義和六淋的臨床表現(xiàn)特征及相互關系。

二、掌握淋證各型的辨證論治。

三、熟悉淋證的病因病機、診斷依據(jù)及鑒別要點。

四、了解淋證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轉歸、預防和調(diào)護。

第六章 氣血津液病證

第一節(jié) 郁 證

一、掌握郁證的定義,六郁之說。

二、掌握郁證的病機、治療原則及其常見證型的辨證論治。

三、熟悉郁證的病因。

四、了解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精神治療方法。

第二節(jié) 血 證

一、掌握血證的辨證要點及其治血、治火、治氣的治療三原則。

二、掌握各種血證常見證型的辨證論治。

三、熟悉血證的病因病機、診斷及鑒別要點。

四、了解血證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五、了解血證的預防調(diào)護以及影響血證預后的三個因素。

第三節(jié) 消 渴

一、掌握消渴的定義和臨床特征。

二、掌握消渴的治療原則及其上消、中消、下消各癥候的辨證論治。

三、熟悉消渴的病因病機、診斷要點及其相關診查知識。

四、了解消渴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并發(fā)癥和預防調(diào)護。

第七章 肢體經(jīng)絡病證

第一節(jié) 痹 證

一、掌握痹證的概念及臨床表現(xiàn)特征。

二、掌握痹癥各型的辨證論治、痹癥的共同特點及其痹癥各型的特點。

三、熟悉痹證的病因病機、診斷要點及相關診查知識。

四、了解痹證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及其藥物的應用方法、注意事項。

第二節(jié) 腰 痛

一、掌握腰痛的治療原則及寒濕腰痛、濕熱腰痛、瘀血腰痛、腎虛腰痛的辨證論治。

二、熟悉腰痛的主要病因病機。

三、了解腰痛的定義及腰痛的其他簡易治療方法。

更多信息請查看云南省專升本考試大綱
易賢網(wǎng)手機網(wǎng)站地址:云南省2017年普通專升本《中醫(yī)綜合》考試大綱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易賢網(wǎng)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wǎng)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lián)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526150442(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