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遠大其志教育學生以立志為學習之本,是古代教育家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首要條件。孔子自十五歲志于學,數十年"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他看來,立志學習是人生第一大事,第一需要,而衣食住行榮華富貴都退居其次。宋代教育家張載提出為學要立志,"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義理篇》)。明代學者王陽明也很注重立志為先,他說"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清代王夫之更強調"志必專一",他說"人之所為,萬變不齊,而志則必一,從無一人而兩志者,志于彼又專于此,則不可名為志,而直謂無志。"(《俟解》),只有立定專一志向,才能認識事物,從事學習,獲得高深而豐富知識。從以上論述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引導學生立志學習,是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精神支柱,是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其學習習慣,鍛煉其學習意志,形成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根本保證。于是我們學習心理教育入手,把改革試驗的著力點首先放在學習動機的指導上。
2.提倡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向來是古代儒家學者認識事物,從事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王夫之說:"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濟也,而抑各有所從。博取之象數,遠征之古今,以求盡乎理,所謂格物也。虛以生其明,思以窮其隱,所謂致知也"(《尚書行文》)。他認為格物,致知是認識過程的兩階段,兩種境界。格物是進行感性認識階段,可獲得初級的基礎知識。致知是進行理性認識階段,可獲得高深的規(guī)律性認識。"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是"格物"的升華,彼此相濟,彼此相從。北宋教育家程頤也曾總結了學習過程的三個遞進階段。第一階?入乎耳"。也就是通過各種感官而得到感性認識。他主張"博學善問","多識、多聞、多見"。第二階段"著乎心"。亦即感性認識經過思考進入理性認識。這一階段他強調"默識心通"、"慎思明辯"。第三階段"見乎行事"。也就是把理性認識付諸實踐階段。他主張此時學生要"聞斯行","踐行其言"。遵循"格物致?學習原理,在開展初中學法指導試驗中,強化幫助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具體指導。學習過程是學習方法、學習程序和智力活動方式的總和,是科學學習方法的動態(tài)展開。根據現代初中學習特點,把學習過程分為:激勵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學習效果等五個基本程序。激勵動機是學習準備階段,是學習活動的一種推動力,并貫穿于各個階段之中;領會知識是學習中心階段,是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基礎;鞏固知識是學習的中介階段,是領會知識的繼續(xù)和深化,又是運用知識的必要條件;運用知識是學習的具體化階段,是學習成果的集中體現,檢查學習效果是學習檢驗階段,以利用反饋信息,更好地促進學習。在這五個程序中,反復要求學生集中把握好中間三個環(huán)節(jié)。領會知識時,學生要利用多方面感知活動來豐富自己感性認識,以喚起生動的表象,盡可能使眼、耳、口、手、鼻等多種感官協(xié)調動作,以獲得完整精確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概括,認識知識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達到真正理解程序。鞏固知識時,學生要把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有機結合,使所學知識有效地儲存起來,并轉變?yōu)樽约旱木褙敻弧_\用知識時,學生要能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充分發(fā)展自己智能,在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再學習。
3.主張博約統(tǒng)一 "博約統(tǒng)一"是古代教育家治學的重要原則。它著重解決學習的廣博與專一的矛盾??鬃釉?quot;君子博學與文,約之以禮,亦可以費畔矣夫!"(《論語、雍也篇》),他主張學生"多聞"、"多見"知識面要廣,但不可雜亂無章,必須有一個中心加以統(tǒng)帥。東漢大學者王充也強調治學問要"博"和"通"。他說:"能多種谷,謂之上農;能博學問,謂之上儒。"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特別提倡博學,他以蓋房子為例,說明只有"闊開基,廣開址",才能使建筑物高大堅實。但博學不能"雜而無統(tǒng)",應當"博而后約",將博與專統(tǒng)一起來,"惟先博而后約,然后能不流雜。"(《朱文公文集》卷三)這里所述博與專結合包含深刻的方法論意義,即"以類而推"。通過博學,掌握同類事物一般原理,然后,以一般原理去分析具體事物特殊規(guī)律,達到專一精深,即在博學的基礎上專精,以專精統(tǒng)馭博學,兩者辯證統(tǒng)一。依照"先博后約,以約馭博"的學習原則,廣泛開展"到書海中漫游"的競賽活動,指導初中生博覽群書。其次要求學生做到二結合:一是與課內學習相結合,如語文課學了《社戲》,就可閱讀《吶喊》;二是與個人興趣愛好相結合,廣泛涉獵各種知識,最后要求學生邊讀書邊積累。在博覽基礎上,又以課外學科小組形式指導學習專攻,如:物理無線電組、數學微機組、文學創(chuàng)作組、氣象天文組、化學實驗組、生物解剖組等。
4.強調清心涵泳 "清心涵泳"指的是學習時一定要"心靜",靜時才能心清,心清則感覺敏銳。靜時才能涵泳,即可沉浸入書本,悟出道理,學有所得。這是北宋教育家張載治學理論結晶。早在戰(zhàn)國中期,孟子就很強調心致志學習,全神貫注讀書。他很形象地用學下圍棋為例,說明奕秋兩個學生學習結果不同,決非智力差異,而是專心與不專心的原因。北宋另一位學者程頤更提倡學習?心志專一,毋泛毋略"。"專一"有兩層含義:一是就所學的對象而言,他以為心不主一,如破屋不能御寇;如空瓶難抵水注,若有水充滿于內,雖江海之大也不能侵入。指導學生掌握"清心涵泳",做到學貴專一,開設學習方法指導課(或講座),引導初中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切實做到四個"專一"。首先是課前預習專一。預習是學習中超前思考,它可增強學習主動性,掃清知識障礙,提高聽講水平,培養(yǎng)自學能力。其次是上課聽講專一。課堂學習是學生活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要做到專心上課,必須幫助學生認真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漂移。其三,獨立作業(yè)專一。獨立作業(yè)是指同學們自己經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單獨完成練習的過程。在試驗中向學生提出專心完成獨立作業(yè)的五項要求:(1)認真審題。(2)仔細做題。(3)自我檢查。(4)改錯提高。(5)綜合訓練。其四,復習小結專一。復習小結是學生"溫故而知新"的過程,它能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概括化、達到牢固掌握,防止遺忘目的。指導學生課后及時復習,單元系統(tǒng)復習,期中期末總復習,抓住學科特點針對復習。在復習基礎上又幫助學生分析綜合,掌握單元歸納法,"知識樹"圖示法,列表對比法,歌訣概括法等小結方式,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fā)展。
5.重視學思結合孔子在闡述學習與思維發(fā)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時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認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可見,學思結合,兩者并重在孔子整黿萄??鬧惺槍岢圭?盞摹K未?祆浼壇瀉頭⒄沽絲鬃友?疾⒅氐乃枷耄?髡叛в胨冀岷掀鵠礎K?擔"若讀得熟而不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學歸類編》)。明代黃宗羲也強調學與思相結合。他認為,要真正學有成就,還必須精湛嚴密思考,只有這樣,學習才會有所收獲,人的發(fā)展(包括思維能力)才會成為可能,所以他說:"唯深湛之思,貫串之學,而后可以去之怵之。"(《南雷文約》)。古代教育家的這些論述,充分揭示了知識學習與思維發(fā)展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依存關系,也正好說明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必要性。在開展初中學法指導試驗中要反復向學生強調思維能力是人腦對現實事物間接的、概括的認識能力。它是人類智慧的集中表現,是學生發(fā)展智能的核心,也是學生形成各種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能力的基礎。為了幫助初中生在學習過程逐步培養(yǎng)思維能力,首先要求他們養(yǎng)成良好思維品質。如思維廣闊性,表現為全面地看問題;思維的深刻性,表現為全面地看問題;思維的深刻性,表現為善于鉆研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批判性,表現為嚴格按標準比較鑒別問題;思維的靈活性,表現為依據客觀情況變化而思考和解決問題。思維敏捷性,表現為能迅速而正確的解決問題;思維的邏輯性,表現為按邏輯規(guī)律思考和解決問題。其次要求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比較法、分析綜合法、抽象概括法、歸納演繹法等。實踐證明,指導學生注意學思結合,可使學生進入好學、樂學、會學、善學的最佳境地。
綜上所述,從五個方面概述了繼承我國古代學習思想的體會,借以指導現代中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選擇。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學習文化傳統(tǒng)源遠流長,精深博大,豐富多彩。有志于學習科學研究者要繼續(xù)在這座寶庫中探索,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我國古代學習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