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廣為人知的古話-“百善,孝為先”。孝親敬老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與禮儀。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源源流長。在傳統(tǒng)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人生于世,長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教給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地養(yǎng)育,作為兒女是終生難以回報的。所以說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最基本的本分,是天經(jīng)地義的道德。
中國歷史上對孝的記載與描述: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jī)杼。《三字經(jīng)》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臺?!陡裱约\》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继啤矫辖?/P>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继啤巾n愈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对娊?jīng)》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jīng)》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继啤巾n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继啤酵踅?/P>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对娊?jīng)》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也?!寄媳背筋佒?/P>
人生內(nèi)無賢父兄,外無嚴(yán)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dāng)時父母念,今日爾應(yīng)知。白居易《燕詩示劉叟》選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韓愈《誰氏子》選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guān)心。王安石《十五》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fēng)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別老母》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fēng)塵。蔣士銓《歲暮到家》
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fù)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輿恭《思母》
河廣難航莫我過,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倪瑞璿《憶母》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秳裥⒏琛?/P>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秳裥⒏琛?/P>
母稱兒干臥,兒屎母濕眠?!秳裥⒏琛?/P>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秳裥⒏琛?/P>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秳裥⒏琛?/P>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秳裥⒏琛?/P>
父母兒女親情,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礎(chǔ)情感,也是今后各種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如果人類應(yīng)該友愛,那么首先應(yīng)該懂得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連孝敬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都做不到,那誰還相信他是個有愛心、有責(zé)任感的人呢?那么,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誰又能相信他能夠無私奉獻(xiàn)、報效祖國呢?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