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創(chuàng)立于1943年。二級學科有: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和輪機工程。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fā)展,本學科在國內首創(chuàng)并率先建成眾多重大研究設施,在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的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一次次里程碑式的輝煌成就,已形成了一批在我國乃至世界領先的優(yōu)勢學術方向,造就了一批以院士為核心的著名學科帶頭人,成為我國學科門類齊全、綜合研究實力雄厚、獨具特色的船舶與海洋工程科研和教學基地,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其中輪機工程二級學科淵源更長,始建于1930年,前身是設立于交通部吳淞商船??茖W校的輪機科,是我國工程教育史上最早的輪機工程專業(yè):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國首批有權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科,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幾十年來,本學科培養(yǎng)了大批船舶動力工程領域的棟梁之才。
研究領域
通過長期的建設,本學科逐步凝練多個重要研究方向:
船舶設計制造:各類船舶的設計及新船型開發(fā)、數字化船舶設計制造、海洋平臺及浮式生產系統(tǒng)的設計研究、海上施工技術與裝備設計研究、船舶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水上運輸系統(tǒng)的經濟技術論證。
船舶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CFD方法及應用研究、船舶與海洋工程現代強度理論與結構設計、船舶疲勞壽命與可靠性研究、船舶結構水彈性理論與分析方法、海洋環(huán)境與實海域船舶性能、船舶非線性水動力學等研究。
海洋工程:各種海洋工程結構物的設計開發(fā)、水動力學、結構力學、非線性流體動力響應、模型試驗技術及相關理論等,涵蓋設計開發(fā)、理論與試驗研究等領域。
海洋水下工程與科學:水下工程系統(tǒng)的設計和集成技術、非線性問題的求解、操縱控制等。
船舶主推進與輔助系統(tǒng):船舶主推系統(tǒng)優(yōu)化和監(jiān)測故障診斷、船舶主機的電子控制和智能化、船舶海洋工程結構機械智能化、船舶輔助系統(tǒng)控制監(jiān)測故障診斷、動力裝置噪聲振動分析控制,水下探測技術水下目標回聲預報及特征提取。
主要課程
船舶與海洋工程方向:C++程序設計、船體構造與制圖、船舶流體力學、船舶原理、船舶結構力學、船體振動、現代造船技術、船舶動力系統(tǒng)、船舶設計原理、船舶與海洋工程物結構設計。
輪機工程方向:C++程序設計、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船舶主機、船舶動力裝置控制理論、輪機自動化、船舶動力裝置。
評估排名
在綜合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和學術聲譽等四個方面的水平評估上,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在歷屆全國學科評估中均列全國第一。
優(yōu)秀師資
通過“十五”重點學科建設,逐步建立起一支由院士、長江計劃特聘教授、教授領頭組成的學術水平高、知識與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學術隊伍,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年輕學術帶頭人與科研、教學骨干,為學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本學科現有教授 32名、副教授19名。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長江計劃特聘教授2名、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2名。組建了以長江特聘教授廖世俊為梯隊負責人的“深海新型平臺水動力性能和實驗方法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該團隊2005年被評為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師資隊伍中不僅有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老教授,更有一批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活躍在學科前沿的中青年學術骨干。
專業(yè)特色
本學科建設項目對接國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基礎研究、水下技術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重大工程技術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
本學科建設注重與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與荷蘭Marin研究中心、美國Texas A&M大學、日本橫濱國立大學開展廣泛的交流和合作,多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大大提高了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同時對促進我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及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早日躋身國際知名行列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際招標,承擔20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并獲得了國際專家的極高評價。
專業(yè)優(yōu)勢
本學科作為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策源地,擁有結構合理、近百人的高水平師資隊伍,與國際頂級同行高校相比規(guī)模優(yōu)勢明顯。學科設有設計制造、流體力學、結構力學、艦船性能、特種裝備、海洋工程、水下工程、輪機工程、水聲工程、海洋科學十個方向,覆蓋海洋交通運輸、資源開發(fā)、科學考察、權益保障、國防建設等領域。本學科建設的國家“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fā)裝備”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獲得認定,成為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認定協創(chuàng)中心,獲批成立中國工程院“中國海洋裝備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國家級科技智庫。深海技術試驗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以及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基地和一批交通部、海洋局、海事局、上海市省部級基地,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支撐體系。就業(yè)狀況良好,畢業(yè)生口碑被世界一流企業(yè)及大學所認可。
科研成就
本學科秉承交大培養(yǎng)“第一等人才”優(yōu)良傳統(tǒng),多年來培養(yǎng)了首艘萬噸輪總設計師、首艘科考船總設計師、首艘潛艇總設計師、首艘航空母艦總設計師、首艘核潛艇總設計師、首艘超深水鉆井平臺總設計師、首艘超深水載人深潛器總設計師、首艘深海無人遙控深潛器總設計師等為代表的大批科技精英、技術專家和行業(yè)骨干。
本學科擁有全球規(guī)模最大、功能齊全、世界領先的重大試驗設施群體。我國首座、世界最深的海洋深水試驗池,裝備與功能當前居世界第一,成為國際海洋工程界開發(fā)深海裝備的首選試驗設施。同時還擁有海洋工程水池、拖曳水池、內波分層流水槽、操縱PMM裝置、立管疲勞試驗裝置、液艙晃蕩裝置、飽和潛水模擬艙等試驗設施。同時又陸續(xù)建成風洞循環(huán)水槽、空泡水筒、水下工程水池、水聲水池、先進制造實驗室、平臺定位模擬培訓操作系統(tǒng)、高溫高壓深海微生物采樣培養(yǎng)裝置等設備設施,近期將完成國內最寬最深的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形成科學研究、試驗驗證、工程實施三位一體的完整教學科研試驗技術體系,并依托深海技術試驗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上海潛水設備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等國家級標準化規(guī)范化機構推進設備設施的標準化服務和開放共享。
本學科注重產學研用融合,通過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和國家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平臺,深度學科交叉,開展“大海洋”格局科學研究。主持大量國家重大專項、973、863、自然基金重大重點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取得深海平臺、特種船舶設計、統(tǒng)一波浪理論、全海深無人潛水器等一批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船舶數字化智能設計系統(tǒng)得到教育部財政部重大專項持續(xù)支持;畸形波機理及非線性作用研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揭示了畸形波生成機理,創(chuàng)新建立了畸形波及其與海洋平臺相互作用理論方法;南海陸坡生態(tài)研究與資源可持續(xù)利用973項目領航海洋生態(tài)結構的深度研究;島礁浮式結構物系泊定位技術工信部海洋工程專項獲得持續(xù)支持;海上打撈利器水下導向攻泥器研制成功,顛覆了傳統(tǒng)的人工作業(yè)打撈方式。
本學科國際聲譽良好,10多名教授在ITTC、ISSC等國際權威學術組織中任職。以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C.C.Mei教授為評估專家組長的國際評估中,認為“開展了出色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對中國的造船工業(yè)貢獻很大,海洋工程應用領域表現突出,ROV的研究工程世界一流”。
國際化培養(yǎng)
每年主辦國際暑期學校,主辦國際會議,部分課程全英文授課,與許多海外高校合作建設聯合培養(yǎng)計劃。
培養(yǎng)特色
實行高起點、小而精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制。本科生全面實行導師制,即每位本科生都配備一名導師,大學生課外科創(chuàng)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覆蓋全體學生。
獎學金設置
對于船舶海洋工程學生的培養(yǎng),學校與學院以獎助學金的形式提供了大力支持。船舶與海洋工程每屆本科生約90人,獲得國家與優(yōu)秀獎學金約31項。此外,社會各界人士與資助企業(yè)設立了各項專項獎學金:87屆獎學金、常石獎學金、ABS獎學金、90屆船工獎學金、楊槱院士獎學金、楊槱造船獎學金、董氏東方獎學金、SDARI獎學金、CLASSNK獎學金、CCS獎學金、DNV獎學金、BV獎學金、新加坡科技工程獎學金等20余項。每屆獲獎學生約57人次,獲獎總金額共計約12萬,學生獲獎比例約為61.2%,人均獲獎金額約為2000元。
知名校友
(1)黃旭華,1949屆,造船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核潛艇之父
(2)朱英富,1963屆,潛艇設計與制造專業(yè),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701所所長,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總設計師
(3)林忠欽,1982屆,船舶工程專業(yè),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5)南大慶,1982屆,船舶工程專業(yè),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6)王琦,1986屆,船舶及海洋工程專業(y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7)江華濤,2002屆博士,法國船級社上海公司海工部經理
就業(yè)
近三年,2014年-2016年,本科畢業(yè)生就業(yè)率均為100%。主要就業(yè)單位為各大造船廠,各大船舶研究院,各大船級社,中石油,中石化等。典型就業(yè)單位: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公司第708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上海汽輪機廠等。 近年來,畢業(yè)生到中西部、基層和國家重要行業(yè)關鍵領域就業(yè)的畢業(yè)生比例達到60%以上。
深造
近三年,2014年-2016年,本科生深造比例均超過60%。以2016屆本科畢業(yè)生為例,深造率76%,其中國內升學52%,國外升學24%。
近三年,2014年-2016年,直研率約為30%。
國外大學深造率:近年來,赴國外大學深造比例約為30%,呈現升學比例和升學質量不斷提升的趨勢,多名學生獲得國際頂尖大學入學資格,以下為2015屆和2016屆赴國外深造的典型學生代表。
2015屆
林 * 源 麻省理工學院
馬 * 鑫 麻省理工學院
2016屆
代 * 宇 麻省理工學院
吳 * 橋 麻省理工學院
張 * 宇 麻省理工學院
刁 * 琰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