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yè)單位的考試中,人文常識是常常會涉及到的一個方面,而且有的考試中人文常識的內(nèi)容還比較多,范圍涉及的也比較廣,尤其是一些古代文化,而且有些涉及的內(nèi)容還非常細致,今天我們就按照古代文化六藝:詩、書、禮、御、射、數(shù)來展開,首先從禮開始。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鞠躬、磕頭、作揖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節(jié),“揖禮”大約起源于周代以前。
宋代詩人危稹的《接客篇》講到:“接客接客,高亦接,低亦接,大兒穩(wěn)善會傳茶,小兒踉蹌能作揖。”指小孩還沒學好走路就已會作揖,由此可見“作揖”這一中華傳統(tǒng)禮儀的源遠流長和重要性。
傳說,過著群居生活的猿猴們,猴群與猴群之間并不能長期和平共處,時不時為了爭奪果實就打斗起來,打贏的一方可以到敗方的地盤果樹上摘果子。敗方那些猴子們這時就會雙手合在一起,身體略向前傾,向贏方施禮求饒。贏方的猴子見對方已示弱,請求高抬貴手,也就罷手了。日久天長,猿猴們越來越進化,越來越有禮貌,見面時就做這個施禮的動作,一是表示問候和尊敬,再是表示友好,沒有敵意。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動作叫做作揖。
雖然這是民間傳說,但由此可見作揖的重要性。據(jù)考證,作揖大約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作揖是很有講究的,正確手勢: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 “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一般用于吊喪。作揖時抱拳在胸前微微晃動,不能過烈過高。
據(jù)《周禮》記載,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稍向上舉,特揖是一個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行禮。
當然,禮儀的部分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了解的東西,在事業(yè)單位考試中,每個部分都有可能出的非常的細致,只有大家在不斷的日常生活中積累,才能更好的應對考試中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