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
(一)動詞。
1.“做”“作為”“充當(dāng)”“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應(yīng)該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判斷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②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⑥今日贏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為(治理)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為積威”,被積威。⑨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⑩制造、造成“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⑾凡長安富豪人為(做、干)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
2.以為,認為。①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讀 ,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⑤嬴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溺于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①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④《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請以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4.對,向。①為之奈何?(《鴻門宴》)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③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③何故換金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2.【焉】
(一)兼詞。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在其中)。(《論語》)②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從這里)。(《勸學(xué)》)③五人者,蓋當(dāng)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dāng)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四)助詞,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3.【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①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③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zhàn)》)②當(dāng)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②其聞道也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也歟】表疑問,相當(dāng)“么”。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令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也夫】表肯定兼感嘆的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史記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