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幸福,然而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又千差萬別。有人認為衣食無憂就是幸福,有人認為家財萬貫才是幸福,還有人認為功成名就才是幸福。殊不知還有一種幸福是歷經一番寒徹骨,贏得梅花撲鼻香的幸福。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的幸福,雖與苦難、艱辛相伴,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腳步的不斷加快,大家的目光越來越關注于物質的增長和富足,對利益的盲目追求遮擋了尋找幸福的雙眼,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蒙蔽了眺望幸福的視線。2012年央視掀起的一場關于“你幸福嗎?”的調查,開啟了人們對當前生活幸福指數(shù)的叩問:到底什么才算幸福?怎樣才能擁有幸福?歸根結底,幸福不是一條單行線,它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富有;它不只在于結果的完滿,還在于追逐的過程。那么如何才能在幸福缺失的年代召回我們的幸福感呢?
培養(yǎng)幸福感需要全社會傳遞正能量。幸福不會從天而降,成功不會自動生成,就像今天每一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完美作品都有其創(chuàng)作者背后數(shù)不盡的艱辛和汗水,只有經歷過風雨才能見到絢麗的彩虹,只有走過挫折才能更加清晰的體會到幸福的味道。這也是每個社會成員需要明白的道理,不要一味試圖走捷徑,努力克服浮躁心理,戒驕戒躁,培養(yǎng)良好的心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通過自身努力收獲成功的良好社會風氣。
培養(yǎng)幸福感需要榜樣的激勵和滲透。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們的作品完成那一刻的幸福感是我們難以體會的,就像我們無法體會他們的痛苦一樣。雖然我們不必像古人那樣遭受各種常人難以想象的折磨,但也告訴我們,成功往往與艱辛相連,幸福常常與苦難相伴。當我們用這些事跡時長敲打一下自己的靈魂,必會為自己當前的碌碌無為而感到悔恨和自責,或許也會找到那份為幸福去奮斗的動力與激情。
另外,培養(yǎng)幸福感還需要個人的自我努力。以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所有的問題與困惑,保護自己的價值觀不受社會物欲橫流的影響,并且以更加陽光的心態(tài)去影響身邊的人。不斷激發(fā)自己的潛力,努力使自己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幸福,是我們內心最本真的呼聲。而對幸福的認知正確與否,決定了我們能否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感。處于“改革”深水區(qū)、“轉型”攻堅期的我們,要敢于接受缺陷,樂于享受挫折,只有經歷過風雨的洗禮,才能對幸福做出正確的詮釋。只有如此,當幸福來敲門之時,我們才能尋找到幸福的真諦,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才能實現(xiàn)我們的民族之夢!